0-6岁孩子问题解决能力促进要点

2014年12月18日   辣妈萌宝 来源:游金地   编辑:游金地
  这9个关键词是分属三维平衡各个维度
  这9个关键词是分属三维平衡各个维度:

  体能维度:平衡 力量 速度

  智能维度:注意力 记忆力 思维能力

  心理维度:安全感 意志力 目标感

  体能维度的三个关键词,以及智能维度的“注意力”、“记忆力”,此前均已聊过。思维能力一词,也在之前讲了其中的一部分,今天继续。

  什么是思维能力?

  简言之,思维能力指的是孩子对大脑里表征内容的操作过程。通过分析、综合、概括、抽象、比较、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,孩子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,最终实现问题解决。4-6岁为养成关键期。

  细讲起来,思维能力内涵很大。上期我们讲到了思维能力之想象力发展。今天,我们来谈谈问题解决。

  何为问题解决能力?

  我们在工作、学习、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,总要“想一想”,想到办法后,再是实操、解决问题。它需要经过一系列分析、综合、概括、抽象、比较、具体化和系统化等过程,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,最后解决问题。

  问题解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部分。学术一点说,从问题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,这中间的那个操作过程,对个体而言,每次都是成长,其中可能涉及到非常复杂的系列心理活动。对于孩子们来说,学会问题解决,是他们学习各种生存技能、健康长大必须要习得的本领,同样亦是他们未来工作、事业中会发挥关键作用的智力要素。

  那孩子们是如何习得问题解决能力的呢?通过游戏,和各种大人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探索动作。比如孩子反复摁家里的一个开关,大人看来那就是捣乱,却不知道孩子是在进行因果关系的试验;比如孩子故意摔碎了一只碗还似乎很开心,大人看来是搞破坏,却不知道孩子其实是在探索材质的特性、变化等。再比如孩子爬高上低,踩着小椅子爬上高桌子,再把家里的小物件摆弄的乱七八糟,大人看来这孩子实在太猴,殊不知在这样的游戏中,孩子们也许在摸索关于空间、序列的概念、学习如何使用工具等。

  上述所列举的,不过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一些小例子。

  游戏着的孩子们,无时无刻不在学习。孩子们所使用的方法,是这个世界上最高效的一种办法:毫无分别心地去看身边这个世界,把它看作是一个新鲜、完整的有机体,让自己全然开放地置身其中,充分调动自己身体的全部感官去体验,让外部世界带着自己向前走。这样的前行看似毫无目的和意义,但是孩子们却凭着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,悄悄地学会了大量生存的技能、解决问题的方法,并且不断靠近这个世界的真相。

  可以说,孩子们自己从游戏中学到的,远比大人所知道的,要多得多。问题解决能力的高下,不取决于他们的智商高低,而是我们到底让孩子经历、体验了多少。

  那具体说来,为人父母,到底如何才能很好地呵护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呢?下面几点,是我的一些建议。

  读懂宝宝们的学习信号,并提供支持

  虽说4岁以后是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,但其实,孩子们3岁以前,就开始学习解决问题了。当一个小孩子的行为被大人定性为“搞破坏”的时候,也许恰是你的孩子正在用自己的小脑袋思考一些比较“深刻”的东西了。

  孩子们很早就开始学习面对这个世界、和这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。他们想要尽快学会如何“搞定”这个世界。

  比如,大多数的小宝宝会喜欢重复玩同一个玩具。一岁前后的小孩反复捣腾家里的抽屉。习得抓握能力后,他们又会不断把小球从一个盒子倒入另外一个盒子等。反复玩同一样玩具、同一个游戏的时候,孩子是在锻炼自己手段-目的的协调性。在重复的过程中,他们会逐步调整操作方法。

  好比玩滑滑梯,大人看来不过就是一遍遍爬上爬下,但仔细观察可以看到,孩子们会变换各种滑下的方法,这个对孩子后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,其实就有着重要的意义。

  就此,我的一个提醒是:若你的孩子除了哭以外,不会想其他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获得成人的关注;再或者在重复玩耍的过程中没有变方法,那么说明孩子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是存在一定问题的。父母需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支持。

  出现这种问题的孩子,大多其实跟大人包办替代过多有关,孩子独自去面对陌生事物的时候,缺乏经验,更容易体验到挫败感;另一种可能是父母关注过少,孩子安全感缺乏,导致无法大胆、自在地探索。

  所以,从根上说,还是要先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,问题解决的发展才有更好的基础。比如,父母需要多陪伴孩子,为孩子建构好的安全感;需要尊重孩子的个人意志,允许孩子独立去做力所能及之事;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,更多是关注如何解决后续问题,而非上来一顿打骂。

  给孩子们足够的“捣腾”时间和机会

  孩子小的时候,父母的陪伴、支持需要更多。但是3岁以后,就该逐步学会放手了。

  我跟朋友们常会讲起下面这个案例:

  在我住的小区里,我遇见过一位妈妈教自己的男孩跳绳。孩子应该读小学一、二年级了。妈妈语气生涩,一板一眼地把跳绳的动作一步一步分解开来,手把手教孩子。一遍不行,再来一次。孩子脸上的表情一直紧绷着。四肢越来越僵硬,手里紧紧撰住绳子,可就是没法跳得好。我带开心散步回来的时候,仍看见母子俩一遍遍重复着那些动作,但显然并没比一开始好多少。

  孩子们是怎样学会一样新事物的呢?当他们开始学习的时候,如果一上来大人就试图让他们马上正儿八经去“工作”,孩子们很可能毫无进展。即使他们努力去做被要求做的事,但做的时候一点也不开心,也没有任何洞察力。

  父母最好先不要着急说话。不要任何指导。给孩子备好学习所用的材料或者装备,允许孩子去摸索、实验、甚至拆卸、破坏。不要问孩子任何附加问题,就是简单地告诉他们,这是一样好玩的东西。

  孩子们学习很多东西都可以这样办。比如画画,那就给孩子买够各种绘画素材就好了;比如音乐,那给孩子做一些,或者买一些音乐玩具就好了;比如阅读,那就要买绘本;学数学,那就买一些有趣的辅助游戏书、教具等。

  当没有来自父母的命令、指示等压力的时候,这些新鲜的素材就是一些单纯的玩具。孩子们对这些玩具有充分的自主性,这个时候,他们的学习才会是自由且高效的。

  所以,至少要有一段时间(有时候只是几十分钟,也有时候会是好多天),是留给孩子和这些素材独处的。父母就在旁边,不打扰,等待孩子来求助的时候,再提供支持不迟。

  正确应对孩子们的模仿

  模仿是孩子学会问题解决的一个有力手段。通过观察身边的大人、小朋友如何做,他们会逐步内化出一套独属自己的问题解决办法。

  从1岁开始,孩子们就开始即时模仿了。比如看见大人扫地,他们也想要去提提扫帚,在地上比划比划。上了饭桌,也希望能够独立吃饭,有自己的碗和筷子。其实,这些情况,都是很好的引导孩子独立的契机,满足孩子,并多给以积极鼓励就好了。

  待孩子稍微大一些,他们还会从同伴身上模仿、学习。譬如曾有一位妈妈问我:

  罗老师,我女儿(三岁七个月)在玩的时候我观察她总是爱跟随别人,比如她爱跟一个人玩 ,那这个人去哪她也跑到哪。这个人玩什么她也玩什么,如果别人不去,她还跟别人商量,我们去哪哪玩好不好。别人不去她也不去了,这样会不会很没有主见呢?

  孩子就是在模仿和探索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起来的,这是积累经验的一种途径和过程。不用说孩子,很多时候成年人也是在模仿中习得很多技能和知识。孩子喜欢模仿别人,并没有什么不好。对于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,父母尽量不要干涉,孩子在互动的过程中学会了适合自己的交友方式,也学会了怎样和人交朋友,“领导者”、“中心者”或“跟随者”都会在同伴交往中获益,学到属于她们自己的知识和技能。

  所以,我们不必根据成年人的观念去要求和改变孩子,正如成年人中有些人愿意当领导,有些人就愿意做群众一样。

  也有时候,孩子们会模仿到一些不好的行为。这些不好的模仿如何对付?很简单,那就是把孩子习得的坏习惯变成游戏。譬如一位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总喜欢跷二郎腿。我给她的建议即是:不要批评、严厉说教,只需把这个动作做成一个游戏,比如把孩子两条腿掰开、交叉等,唱个歌儿等。在游戏中,这种更加快乐的动作模式,就会将之前的不良动作悄悄替换掉。

  当然,孩子的问题解决能力会一直不断提高。对问题解决的学习和提升,其实会贯穿每个人的一生。所以,最后,结合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特点,我给出一些原则性建议:

  3-6个月:多跟宝宝玩藏猫猫的游戏。就简单躲起来,或者捂住自己的脸,再出现在孩子面前,就能逗得他们哈哈大笑。孩子不是笑点低,好糊弄,其实他们是在学习客体永恒的概念。一开始他们会认为看不见就是不存在了。但是慢慢他们就会懂得,原来不是这样,然后他们会有意识地去寻找消失的物体。

  9-12个月:多给孩子准备一些小盒子,一些积木块等类似玩具。陪孩子玩把小积木从一个盒子拿出,再放进另外一个盒子的游戏。你做一遍,孩子就会跟着学。这是他们通过模仿习得问题解决的能力。再或者陪孩子学爬/走的时候,在前面设置路障,孩子就会通过绕过路障习得问题解决意识。

  1-1.5岁:孩子的自我意识快速发展,也会频繁地进行因果关系实验。比如很多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“打人”问题,主要因为每次打人,大人都会有很大的反应,于是孩子下次“打人”,其实不过是发现了“打人-妈妈生气”这样一个因果关系而已。所以,此阶段孩子的任何不当行为,父母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冷静,并转移注意力。另外,平时可多为孩子提供一些能够捏响的小教具、发声玩具等(注意音量不可伤及孩子听力),供孩子体验。

  1.5-2岁:一般这个时候孩子都能走能跑了,他们的探索范围会增大。比如站椅子够高处、用棍子掏床底下等。这其实都是孩子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表现。父母最好的做法是,提供充分的探索素材,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常用物品等,带孩子去了解不同的工具的功能、用法。

  2-3岁:孩子们的规则意识逐步在建立,当然也开始逐步学会简单的分类、配对和排序了。父母宜多提供丰富的五感(视、听、味、嗅、触)材料,陪孩子一起去体验、分类、配对等。另外,角色扮演的游戏也非常好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,可有意创设一些问题情景,比如定出一个游戏目标,并于过程中设定一些小障碍等,引导孩子去思考:如何做?怎样做更好呢?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的办法。

  整体上,不到3岁的孩子以动作思维为主,思维在动作中进行。孩子最初的动作往往是杂乱无章、漫无目的的,以后在不断的操作过程中了解了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。所以要多给孩子提供探索机会、空间。同时,这一时期,对孩子的动作、运动训练很重要,因此,训练孩子的爬行、滚翻、蹦跳等平衡、协调能力以及捏橡皮泥、摆积木等活动是必不可少的,这些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思维发展。

  3~6岁的孩子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,他们缺少立体感和空间感。不信,你拿两个同等体积但形状不一的杯子,让他们挑出谁大谁小,他们肯定答不出。在做计算时,用苹果来举例子,就容易理解;用数字加减,他们就反应不过来了。

  在这个阶段,家长要注意增加孩子的经验,丰富孩子的词汇,多给孩子动手的机会。在孩子拆装玩具或摆积木时,帮助他们理解平面与立体的关系;和孩子玩图片分类和比较游戏,让孩子从中学会归纳和抽象;利用孩子的好奇心,经常向他们提出各种问题,引导他们去观察事物和现象等。有些家长和老师片面地、刻板地教孩子多识字、写字、计算等,对孩子的思维发展并没有好处。

  最后,父母始终要记得,没有不好的知识,只有不好的学习知识的方法。所以,应该多给孩子提供玩中学的机会。不带任何要求、标准地陪孩子去接触更多、更丰富的知识领域。阅读是最好的开阔眼界、活跃思维的方法之一。接触大自然、多体验生活,多实践,是另外一个非常有效的拓展思维的方法。

编辑:游金地
更多
   TAGS
   能力 | 促进 |
一键分享,共同成长!更多精彩请关注公众微信号:游金地(youjindi2012)
免责声明: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游金地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网友评论
7550人参与 | 评论0
登录 (请登录发言,遵循相关规定)
如果您对本内容有任何意见建议,欢迎在此进行反馈。
无标题文档
Copyright @ 2013-2014 www.youjindi.com.鲁ICP备11011247号
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
可信网站身份验证
网络110报警服务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青岛网警备案